發表文章

專案企劃架構方法

圖片
        最近由於團隊組織的變動及服務模式的推陳出新,使得有許多過去未曾深入專案企劃與規劃的夥伴花了許多時間思考與撰寫,卻提出不合適的提案。對於新創團隊人力吃緊且隨時在跟時間競賽的情況下,對任何團隊都是非常不樂見的情形。唯企劃能力需要有天生的潛力加上後天的長期經驗累積,但若新創團隊的企劃成員經驗不足時該怎麼辦呢?筆者提供一些帶領年輕企劃夥伴工作下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一般企劃的思維模式可分為兩種:Top-Down / Bottom-Up。 Top-Down由上而下: 先將企劃案的主軸抓出來,接著再將各個環節依照主軸去思考規劃,在主軸規範下各個環節規劃完成後,自然容易將全部環節給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初步的架構,接著再加以包裝與美化,則完成一個初步的企劃案架構。舉例來說,若旅行社要企劃一個兩天一夜台灣本島旅行,企劃人員想要做出差異化行程,可從主軸下手,規劃出農莊體驗兩日遊,進而選擇適合農莊體驗的民宿與餐飲,再安排中間的各個與農莊有關的行程,最後將食住行育樂串聯起來,並加以包裝與撰寫,則可迅速完成一個簡單行程企劃案。 Bottom-Up由下而上:通常此方式需要有較多經驗或對於該案件有較深入的了解。先將必要環節確認,接著依各環節串連後的架構給予主軸設計,此時很有很能因為串連後明顯的主軸浮現,而輕易設計出企劃主軸;但也很有可能因為創造力不足或串連後無法輕易找出主軸面貌而回到前一步驟重新擬定各環節。若各點串連成線後,自然可進入面的包裝與優化,完成一個獨一無二的企劃案。同樣以旅行社行程安排舉例,在台灣本島的兩天一夜行程安排中,因非得加入一個苗栗在地藍染的體驗活動,進而去規劃苗栗的住宿與餐飲,同時加入苗栗客家大院參訪、三義木雕、客家菜品嘗的活動,串連後擬定主題為客庄兩天一夜遊。         在企劃人員經驗不足或沒有頭緒時,透過上述兩種架構方式去思考與揣摩,對於企劃案的進行將會事半功倍,對於新創團隊或是個人在企劃遭遇瓶頸時相信可以有所幫助。

員工期權計劃(Employee Stock Option Plan)

        一間新創公司銀彈不足,人力也不足,可是又想吸引人才加入共同將公司一舉推向浪頭上,要怎麼操作呢?也許ESOP會是一個答案。員工期權計劃(Employee Stock Option Plan,簡稱ESOP)是將部分股份保留,用來激勵創業團隊的員工,員工在授予該認股權時尚未實際取得公司之股票,需工作一段期間後才能認購該股票。是新創企業實施股權激勵計劃(Equity Incentive Plan)中最常採用的形式,在歐美等國家更被認為是驅動新創企業成長必要之關鍵要素之一。以下分享幾個針對ESOP常碰到的問題。 1.ESOP分為哪些階段呢? 一般 經歷四個階段: A.授予(Grant/Vest): 公司與員工簽署期權協議,並約定員工取得期權的條件。 B. 成熟: 員工達到約定條件,主要是達到工作期限或業績指標後,可以選擇行權,把期權變成股票。 C. 行權(Exercise): 員工行使期權,完成從期權轉變成股票的過程。 D. 變現:即員工取得股票後,通過在公開交易市場出售,或通過參與分配公司被併購的價款,或通過分配公司紅利的方式,共同分享公司的成長收益。          2. 期權池該如何設計大小呢? 一般是 保留全部股份的10% ~ 20%,較大的期權池對員工和未來可能投資者具更大吸引力。但 我們不能光看比例的多少,還要看公司的整體估值(估值高的就算比例極低未來的價值可能還是非常驚人)。 3.新創的員工期權分配原則?(比例 / 行權價格 / 權池是否調整) 一般是由董事會在期權池規定的限額內決定給哪些員工發放以及發放多少,並決定行權價格,當然也有直接授權給團隊的管理人員決定的。對創投來說通常會要求期權池在他進入前設立,並要求在他進入後達到一定比例。由於每輪的融資都會稀釋期權池的股權比例,因此一般在每次融資時會調整(放大)期權池,藉此持續吸引人才加入團隊。對於團隊貢獻越大的當然獲得的比例一定相較較高,同時越早投入的人員因為風險越大,因此獲得的行權價格也相對較低。至於行權價格一般來說同一時段授予的員工價格都會相同。從過去經驗裡有些數值值得參考,公司創立的前5名夥伴,期權為1/100;前50名為1/1000;前500名為1/10000。 4.期權池的股權是從哪來的呢? 最一開始當然是從原始投資人及創辦人的股份所分割出來,他們透過

腦力激盪的目的(Brainstorming)

        腦力激盪在新創企業裡是司空見慣的一種激發創意、強化思考的工具。從西元1938年被提出使用至今,有一派主張在團隊進行過程中,不論成員所提出的想法多麼普通甚至愚蠢,任何人都不該打斷他的發言以及批評;另一派則主張激盪中透過不斷的批評與討論,進而碰撞出新的火花,認為這是創新的必經之路。         這兩派說法我認為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因為進行的方式必須取決於一個重要因子 - 「活動參與者」。為何如此說呢?對於第一派主張不批評不評論的人而言,「能力」與「視野」在參與者中需有平均之上的表現,因為若是參與者本身能力不足或是投入程度不佳,在開放自由的激盪環境中,很容易就流於你知我知的感官分享,也就是大家說的只有搔到癢處,無法真正發掘問題,或激發新的想法。當然只要成員中有許多能力優秀者,還是有機會透過不同的想法交流,獲得新的靈感,或是得到想法的驗證讓團隊更有信心去實踐。         另一派主張不斷的評斷與批評,藉此碰撞出創意火花的,很重要的就是參與者的「個性」與「修養」。在新創團隊中,通常成員都是在努力實踐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就算是過程中不斷修正但是整體來說,對於自我認同上一定比大眾(包含所有上班族、主管等)要好,不然怎麼敢又怎麼能來創業呢?因此若是無法接受評斷及批評的人,在這種激盪中勢必會產生很多負面效果,也許還沒碰撞出一個漂亮的火花,團隊內部就先燒得一屁股亂七八糟了!因此在這種腦力激盪法的進行前,主持人必須要對於參與者有充分的了解與掌握,在進行的過程中更要有完全的掌控能力,以避免過度的爭執造成成員彼此間的嫌隙。         有位創業圈前輩在與他諮詢的結尾,和他道謝過後說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他說:「顧問其實只是告訴你現在幾點鐘而已!」這句話說明著其實當局者時常因為深陷其中,不確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走往目標的路合乎預期,進而透過旁觀者的指點迷津,加深自我認同,做出合乎期待的決定。在腦力激盪中的結果有80%都是團隊與個人在尋找自我認同,就像是老天出了一題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給新創團隊,團隊透過腦力激盪去驗證及尋找所有人的答案共通性,結果通常是選擇共通性最高那個或領導者強勢要求遵循他的答案,這其實就是大部分團隊的腦力激盪,所以採用哪一派的執行方法很重要嗎?又或是哪天又有更新的腦力激盪法理論出來說它才是正確的激發創意、強化思考方法。事實上,它就是一個團

新創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在公司成立半年之際,台港大股東們要求開始訂定公司KPI,同時將網站上線後這三個月的營運績效彙整。經過幾天的資料萃取與統整後,這份血淋淋的新創KPI終於出爐,在過去半年的運作中由於沒有完整的數字報表去呈現營運狀況,所以都活在自我感覺中。當這份包含三大項目:網站營運、市場開發、公司財務的資料(註一)呈現在我眼前時,心中充滿百感交集,開心的是大家的努力在某些項目上有不錯的成績,但同時對於人事管銷成本遠高於利潤值,以及網站營運的某些數值不是那麼漂亮,則是讓我夜夜難眠!         公司營運透過數字化的整理後,確實可以呈現出很多精準的數值讓我們有檢討過去與規劃未來的空間,如同每一位籃球迷在每場賽後總是先看Box及Highlight去快速解讀這場比賽的結果。透過這些數字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這場球我們是不是在防守端忽略了防守籃板,或是助攻提升了進攻端的得分,在KPI報表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解讀每一個數字的涵義,例如因為公司該月份參展及媒體的曝光,當月的UV值大幅上漲;但是因為大家忙於參展忽略了市場開發端的工作,導致在供應端簽約廠家數量不如預期。這些數值可以有第一層的解釋,也可以更深入第二層的分析,但我最害怕的不是這些結果給我的衝擊。我害怕的幾位大股東習慣於過去傳統線性生產方式的KPI解讀,若他們將相同的觀念套用在此份KPI上,很有可能直接判了我們的死刑。畢竟平台的營運模式是完全不同於過去的線性模式,從某些數值去看與比較可能會覺得這間新創怎麼可能做得起來?這種疑問一旦根深蒂固於投資人心中,就變成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眾多平台與網路新創前期聲勢看好,但禁不起前期投資人壓力及營運績效進而急著改變營運方針與策略,導致失去原訂發展主軸。         從上月底KPI報表出現後,我也確實感受到壓力,龐大的人事管銷費用,要在短期內靠Online的利潤去填補完全是天方夜譚,也因此在先前就設計的其他產品就必須更快推出市場。但同時面對的也是若這些產品還是無法有效提升營業額,是否就真的無解了呢?這個問題從那天起一直存在我心中,它代表的是若無解是否就宣告要大幅修正商業模式或營收模式。但身為新創團隊領導者,不能讓團隊成員感受到你的徬徨與疑問,在產品尚未正式推出市場前,能做的就是擬定好最佳策略,然後帶著夥伴們出去攻城掠地,無法多想,做就對了。因為KPI只能告訴你上一場球的統計數